能生育的時候沒有打算
身體機能衰退難以懷孕的時候卻又百般求醫,希望早日懷上寶寶?,F今不少都市白領都陷入這樣一個生育“怪圈”中。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調查數據顯示,中青年女性對于“即使結婚也不要孩子”贊成的比例為24.7%,而文化程度越高,表現得越明顯。這樣的調查結果讓婦產科專家感到憂心。
現狀實錄
高額養育費讓人不敢生
“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養小孩不但花錢,還讓生活質量下降。 ”小瑜(化名)是一家醫藥外企的部門主管,好容易做到這個位置的她,說這話時仍在緊張地整理著下屬交上來的報表。眼看就33歲了,她仍然不想生,怕生孩子“擠”掉事業。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企業要求女職員在一定期間內不得懷孕已成為不成文的規矩,有的企業甚至規定10年內不得懷孕,理由是生育子女而離崗養孩子影響企業工作的連續性,增加了單位的成本支出。有的企業甚至實行單位內部生孩子需要排隊等號。
更多的女性,則是怵于孩子高額的養育費用,想生而不敢生。最近有媒體報道,上海白領計算養育教育一個孩子到20歲,需要花費49萬元,使得年輕夫婦們擔心不已。
職場女性陷入生育怪圈
37歲的項晴 (化名)是位心理咨詢師,每天在為別人排解困擾的同時,卻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她已在不孕道路上輾轉了3年。實在是想不明白,從大學與男友戀愛到最后同居開始,天天擔心會懷孕,一不留神沒做好避孕措施,小生命就在肚子里生根發芽,那時候沒條件只好做人流。如今鈔票不缺,房子、車子、股票、基金,什么都有了,一門心思想要個孩子,孩子卻遲遲不來。不孕不育醫院進了一次又一次,就是沒效果。
Mary,36歲,外資公司部門經理。 26歲結婚不久就懷孕過,她卻以事業為重,放棄了那個孩子。 30歲那年,終于熬到部門經理的職務,一不小心小生命又來了。她又選擇了放棄。如今,她和老公在事業上小有成就,萬分歡喜準備迎接他們的小寶寶,可是等了兩年也沒動靜,到醫院一查,Mary被診斷為輸卵管堵塞,醫生說不排除是兩次人工流產造成的。
類似項晴等這般情況的職場女性,在上海不在少數。解放軍85醫院婦產科主任鄒冬芳認為,“能生的時候不想生、想生的時候不能生”的生育怪圈,除卻職場壓力帶給女性的無奈,單從醫學角度而言,是因為女人們在能生的時候透支了太多的生育能力。
專家警告
流產是對生育能力的最大透支
鄒主任介紹,流產是對生育能力的最大透支。人工流產很容易感染炎癥,造成盆腔炎等,同時殃及輸卵管。另外,多次人流會使子宮的功能層變薄,如墾伐過度的土壤會變得貧瘠。再次懷孕后,胚胎一方面可能無法“著床”或者“著床”不穩,容易流產。
其次,年齡是女性生育能力的最大敵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多在25歲左右生育。 10多年過去了,生育平均年齡往后推遲了至少5年,申城女性30多歲生孩子很平常。然而,從女性生理規律來說,生育能力最強在25歲,30歲后緩慢下降,35歲以后迅速下降,44歲以后87%的女性失去了受孕能力。
專家指出,女性的最佳生育黃金期是24歲至28歲之間。也許這個時期正是受就業問題、收入不穩定的困擾,但年輕夫婦應當及早準備,做好規劃,理性選擇,不應等出了問題再匆匆解決,給身體帶來種種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