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疝病不宜保守治療盡早手術

編輯:ouyangyin

  我家寶寶四個月大,之前身體一直很健康,但這幾天他特別愛哭鬧,我們給他換尿片時無意中發現他一側的陰囊好像變大了,可是睡著之后又縮回去,似乎又變正常了。我跟其他寶寶的父母閑聊時,他們說自己的孩子身上都沒有這樣的癥狀。聽一位懂醫的親戚說這可能是疝氣,長大點會自己好起來。但最近我家老人上醫院看病時順便找醫生打聽了一下,說如果是疝氣就要盡早動手術。請問,這種病到底對寶寶有沒有影響?這么小的孩子能不能盡量保守治療?

  解答: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醫師楊六成

  疝的發病主要與小兒在胎兒期的發育過程有關。在母親懷孕早期,子宮內胎兒的睪丸是在其腹腔內的,在母親懷孕第7~9個月時,胎兒的睪丸向陰囊處下降,在下降過程中,后方有一個尾巴,叫做“鞘狀突”,是與腹腔相通的,出生前這個尾巴應當萎縮成一個纖維條束,如果這個尾巴在發育過程中沒有萎縮關閉,那么就形成了一個與腹腔相通的囊袋,當小兒哭鬧、咳嗽時,由于腹內壓力增高,小腸從腹腔內向囊袋突出后,就形成了“疝氣”。在女性胎兒期,也有一個這樣的尾巴形成,但閉合時間早于男性,所以女孩也可患病,但發病率低。

  小兒的劇烈哭鬧、長期咳嗽、排尿困難都是疝的誘發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實質上這種缺陷在出生時就已存在。這種腫塊有個特點,表現在孩子睡眠或者安靜的時候,包塊消失,實際上是脫到囊內的小腸又回到了腹腔內了。所以,往往是父母親能非常肯定地說出孩子有腫塊在局部突出,但有時當醫生檢查孩子時,反而沒有腫塊突出來,這時可通過B超來檢查出孩子腹股溝局部有沒有囊袋和小腸脫出,以避免誤診或漏診。

  在治療上,目前認為凡是真性的腹股溝疝都不能自行愈合,一般都要求進行手術治療,不宜保守治療。因為疝的嵌頓(表現為腫塊局部突出)多發生在出生后6個月,如發生嵌頓,可能會導致小腸卡在陰囊處,時間一長,會導致腸壞死和腹膜炎。所以凡確診為疝的小兒都應盡早手術,不主張采用所謂的“疝帶”壓迫治療。有報道顯示,如果在確診1個月內手術的,可以避免90%的并發癥(除非孩子有心臟或呼吸等問題不能耐受手術)。手術治療可采用在腹股溝的地方開一個小于1cm的切口,高位結扎鞘狀突(囊袋的根部),一般約15分鐘就可完成手術。也可以通過腹腔鏡在腹腔內完成,這兩種方法效果都很好,無需過分擔心。(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胡瓊珍、孫健)

分享到:

av福利导福航大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