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網特稿】當寶寶不再只是用哭聲表達自己時,也就意味著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漸漸開始有了雙向的溝通,都說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親子溝通來鞏固,而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對話都叫做溝通。有時候親子溝通不到位,對寶寶的身心健康都會構成影響。各位爸爸媽媽,你真的做到親子溝通了嗎?來聽聽廣州兒童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汪玲華醫生在有關親子溝通的講座中是如何解讀這一問題的。
汪玲華醫生在本次有關親子溝通的講座中提到,父母的養育方式會影響到孩子的氣質類型,如果給予孩子正向的引導會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展,若持續錯誤的溝通方式則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你家寶寶是什么氣質類型?
孩子的氣質類型有哪些?
寶寶成長中的差異性,不僅僅通過體型的高矮胖瘦體現也不只是智力上的差異,還會在心理特征方面有所區別。而氣質就是一種穩定的、持續的心理特征。據汪醫生介紹,孩子的氣質類型可分為四類,媽媽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號入座。
易養型寶寶:易養型的寶寶在睡眠、進食、大小便等問題上都比較容易形成規律,同時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在交際能力方面易養型的寶寶待人主動大方,見人愛笑,還會表現得很友好。而這類寶寶的情緒多為積極正面的,同時反應中等,適應能力較強。如果寶寶符合這一氣質類型,會比較容易撫養,同時不容易出現心理行為問題。
難養型寶寶:相對于易養型的寶貝,難養型寶寶在睡眠、進食、大小便等問題上較難養成規律,看見陌生人容易感到害怕和膽怯,同時拒絕接受新鮮事物。這類寶寶的適應能力較弱,例如,剛上幼兒園時,有些寶寶只會哭鬧一兩天,難養型的寶寶則可能將哭鬧演變成一場持久戰。這類寶寶較難撫養,他們的消極情緒較多,而且好哭、好動,遇到困難后容易大聲哭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