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寶寶輸在起跑線上,很多準父母們早早就準備對寶寶進行胎教,然而卻不知道在胎教的同時,你可能不知不覺踩中了雷區,而讓胎教適得其反了。那么,究竟在胎教過程中存在哪些雷區呢?
1、積極地拍打“胎教”
雷區:有人建議,當胎兒踢肚子時,媽媽可輕輕拍打被踢部位,然后再等第二次踢肚。胎兒再踢,媽媽就再拍打。每天早晚兩次,每次3~5分鐘。據說,生下來的寶寶在聽、說和使用語言方面都能獲得最高分,有助于寶寶的智力發展。
踩中6大胎教雷區 胎寶寶最遭殃
真相:從剛生下來寶寶的生活狀態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小寶寶除了要吃東西填飽肚子睜開眼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就連大小便他也可以閉著眼完成。對新生的寶寶你會早晚兩次每次3~5分鐘地去拍打他嗎?而且,當他還在腹中的時候,胎動并不是閑來無事在和你做游戲,他可能是伸個懶腰,或換個睡姿。你對他的拍打很容易引起他的煩躁不安,這并不能起到胎教的作用。
2、音樂“胎教”真的有用么?
雷區:在一些“胎教”課上,你肯定這樣地記錄著:懷孕5個月時進行音樂胎教。每次5~12分鐘,6個月后,每次20分鐘,一天1~2次。連音箱擺放的位置都有講究,放在1米左右處,揚聲器對著腹部,分貝在65~75。不僅胎兒聽,準媽媽也得精神集中,一起投入。
真相:用聲音來刺激胎兒,無非是想對其生長發育產生積極影響。而實際得到的結果是胎兒的聽力閾值下降了。音樂通過母體的傳遞,被胎兒的聽覺神經感受到時已不再是原有意義上的和諧的旋律與節奏,而只是一個單純的物理聲波,是有害的噪聲,它有可能對胎兒造成易干擾和易激惹性。
也就是說,本來給胎兒一定音量的聲音才能引起他的反應,而現在,一個比原來音量還要低的聲音就能引起他的反應,表面上看起來,胎兒變得伶俐了,但實際上,是胎兒得不到安靜的環境,神經變得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