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準父母開始意識到胎教的重要性,胎教方面的書籍及音像資料也層出不窮,令人莫衷一是,胎教作為早期教育的一段重要時期,其施教時間、內容及方式必須符合胎兒的生長發展規律,科學胎教,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胎教中常見的誤區有以下幾點:
準父母要怎么走出胎教的誤區呢?
誤區一:胎教實施越早越好
大腦、神經系統和感官的活動是心理活動的基礎,生理發展直接影響并制約著胎兒心理發生發展的過程。腦電科學研究表明,胎兒 6,7個月時腦的基本結構才能具備,到胎兒8個月時才呈現出與新生兒相同的腦電圖,大腦皮層區域才有了各自特殊的功能,指揮胎兒聽、嗅、發音等器官的活動,并具有連續性和初步的節律性,使得對胎兒實施相應的有規律的教育成為可能。
據胎兒研究工作者研究證實,胎兒末期(8個月左右)就已有了聽覺記憶,出生后有再認的表現,胎兒在妊娠末期已可接受言語、音樂等外界刺激并獲得經驗,且該經驗能保持到出生后并對其行為產生明顯的影響。
因此,人類個體在胎兒末期才能進行頗有成效的學習,這與大腦機能發展的進程相一致。胎兒擁有了足夠的認知、記憶能力,才能記住胎兒期間的信息輸入。所以,胎教的最好時間應選在胎兒8個月(孕32周)以后。
誤區二:依賴音像資料就可以做好胎教
如上所述,胎兒在妊娠末期只會有一定的聽覺記憶,且此時胎兒的檢測、辨別和定位等基本聽覺能力還極為有限,只能對語言和音樂兩種聽覺刺激進行初步的感知和信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