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偉表示,“安利今年的銷售業績仍然保持增長。”
公開數據顯示,安利的總營收從100多億增長至去年的271億,但安利模式卻頗受非議,特別是其龐大的直銷隊伍,換來的是在管理、效率等方面的種種問題。
曾有分析指出,以安利為代表的直銷模式,是把現代化商業的高效大規模運作逆轉為每個人單獨的銷售運作,從宣傳產品、進貨、庫存、銷售、送貨到售后服務全部要每個人自負其責,效率極為低下。簡單來說,就是等于把現代化的工廠解散,恢復古時候手工作坊的運作。
所謂的安利模式導致了營銷效率大幅下降,而由此造成營銷成本的巨增,卻由直銷員而非安利公司本身承擔。數據顯示,2012年安利全球營收為113億美元,營銷人員號稱超過500萬,人均年營收為2200美元左右,并且其中大半依靠營銷人員的自用產品;而與安利同期誕生的沃爾瑪,在2012年全球營收達4690億美元,員工200多萬,人均年營業額23萬美元,兩者的人均效率相差超過百倍。
[記者手記]踐踏人性的“安利模式”
安利模式是一個高效的商業模式嗎?答案如果是肯定的話,那么,現代商業社會就不復存在。
高效的商業模式,其基礎并非建立在情感關系之上,而是基于公平、平等的市場之中,同時由一系列嚴格的法律來保障。
簡單來說,就是等價交換,賣方出售質優的產品,而買方給予合理的價格,而無需利用任何情感因素。
無論所謂的“傳銷”抑或“直銷”模式,從本質上看,均是建立在親情、友情,或其他能夠讓人相互信任的情感之上。當公司信譽、產品質量一旦發生危機,直接受傷的是人與人本來就脆弱的關系,并可能演變成一場復雜情感斗爭。
如果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傳銷、直銷模式,無非是將企業營銷、品牌等用于建立客戶關系的成本,轉嫁在業務員的身上,讓他們不得不出賣自己的人際關系,將自己的親人、朋友、鄰里,變成公司的客戶。
這是一種完全不對等的成本轉移。
人際關系被出賣后,業務員就會被置于利益鏈的最末端,僅能獲得銷售利潤零頭。而問題出現時,業務員卻要為一切責任背書。這也是為什么在全宏娥猝死的事件中,安利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公司不需承擔任何責任”。
其實,所有利用感情來獲得的生意,不僅有違商業社會的基本原則,而且是對人性一種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