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變低的原因

體溫變低的原因

人是屬于恒溫動物,身體的溫度通常都是在36℃-37℃之間波動。要是體溫超過了37℃,就屬于發燒了,這時就需要采取降溫措施。如果身體溫度低于36℃的話,同樣是不正常的。那么,人們體溫變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寒冷的環境會導致體溫變低,這時候就會使人因為腦功能下降,而出現昏昏沉沉的感覺,而且還會有顫抖、語速減慢、含糊不清的現象。人體的協調性也會明顯降低,并且會血壓降低、脈搏變弱。此外,攝入酒精以及其它致醉物質,也容易讓體溫降低。

疾病也是導致體溫變低的常見原因,比如膿毒癥,它屬于血液感染的炎性反應,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很容易導致患者死亡。在患了膿毒癥的時候,患者的身體溫度不僅會降低,還可能會出現過高的情況。

在體溫下降至35℃的時候,就可以稱為低體溫癥了。這時候患者會有畏寒怕冷、皮膚濕冷以及四肢冰涼等癥狀。而且還不愿起床、走路困難。營養不良以及上了年紀的人,最容易出現低體溫癥。而且在秋冬季屬于低體溫癥的高發期。如果老年人體溫低于35℃,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就可能會導致心跳驟停。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
編輯推薦
av福利导福航大全在线